封面图
57K 阅读

讨论 | 为什么你的早 C 晚 A 没有用,反而皮肤发黄暗沉?

关于早 C 晚 A 的 6 个问题~

晨安睡不醒晨安睡不醒

以后关注作者发文章时,需要推送提醒你吗?

不再提示

转载自微博@晨安睡不醒,护肤博主,肤质冬季混干夏季稍油

早 C 晚 A 这个概念已经火了好一阵了,但最近可能是一些品牌的助推,热度一下子又变得非常高。但其实去年我就说过,这个概念之所以盛行,其实是在于它用一种更为直观、且易于大众接受跟传播的口号式 slogan 概括了护肤背后这套日间防御夜间抗老修护的逻辑。

毕竟护肤这件事虽然往小了说就是每天涂涂抹抹,但其中牵扯的各种逻辑,相关的理论知识也非常多,并不一定有人愿意去了解其中的长篇累牍。

而且相较于其它的成分来说,它们得到的专业背书更多,相关的功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,所以会让消费者更愿意相信它们的效果。且这两项成分本身就相对多能,比如维 C 的美白、抗氧化、促进胶原生成(精纯 VC);维 A 抗老同时改善痤疮毛孔、协助美白等等,都让它们具备了成为“网红”成分的潜质,也就被消费者寄予了更高的期望。



那么它们一定就适合所有肤质吗?


虽然这个口号的出现给了大众一种更直接的护肤公式,哪怕什么都不会也可以直接套用了一样。但护肤是死的,人却是活的,单纯建立在两个成分上的护肤公式注定只能适用于某部分肤质。这一点其实就看每个人对于护肤的取舍了,拿 VC 来说,如果你要想真正达到刺激胶原的水准,那势必要选择精纯 VC 类的产品,但这类产品往往使用感是个考验,如果退而求其次,使用 VC 只是为了日间的美白抗氧化,那等待你的还有一大堆温和稳定的 VC 衍生物以及肤感舒适的抗氧化产品。

再比如 VA,它对皮肤耐受度的要求就更高,如果实在用不了就更不用强求,类似补骨脂酚跟一些类 VA 的植物提取,或者玻色因、胜肽、烟酰胺等等,也都是不错的抗老手段,哪怕你认真做好防晒,其实也是一种科学的抗老手段,实在没必要将自己局限在某几个成分中。



已经坚持早 C 晚 A 一段时间,效果也不错,需要继续提升浓度吗?


皮肤最大的功能就是保护,我们在不干扰其正常运作规律的前提下,适当给予一点“养分”就足够了。并不是说我们往护肤中“投产”多少,最终就一定能“产出”多少。在自己能耐受的前提下,综合效果跟使用感,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坚持使用就行



早 C 晚 A 用了一段时间,皮肤没有变白,反而发黄暗沉?


这就是前面说的过于贪图不适合自己的浓度,皮肤耐受不够好,反而促进了炎症水平的上升,再加上使用期间没有做好防晒,由此引发了色沉的现象。

且这两者虽然都具有美白的功能,但美白是需要多通路配合的护肤诉求,因此如果要靠早 C 晚 A 来实现比较好的美白效果,正经的美白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。这一方面可以从一些苯酚类衍生物、曲酸(干扰黑色素生成)、烟酰胺、海水仙提取(阻碍黑色素转移)等方向入手来强化整个美白的通路,同时配合好防晒,防止紫外线带来的色沉反黑。



浓度越高,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吗?


很多人在使用早 C 晚 A,尤其是 A 醇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,认为低浓度约等于没效果,甚至将 VA 用了会不会爆皮,当成有没有起效的标志。

但其实 VA 本身的起效浓度就不用太高,且它在体内的效果是不断累加的,低浓度与高浓度只是起效时间的快慢,最终收获的效果其实相差无几。而且所谓的爆皮其实跟效果没有多大关系,它只是皮肤在告诉你:承受不住了。

护肤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,一开始跑得很快,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在终点取胜。



那浓度的问题解决了,我们在选择相关产品时应该更关注什么?


其实在我看来,比浓度更重要的其实是产品的处理工艺以及稳定性。它们两虽然常见,原料也不至于说贵到什么程度,但是就难在处理工艺,尤其是精纯 VC 容易失活,VA 对皮肤的刺激性偏高。所以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,我会更关注 VC 是否能稳定地保存,或者 VA 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舒缓体系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随意囤货这两类产品,它们对于“新鲜度”的要求都更高,对于皮肤的耐受性要求也更高。



早 C 晚 A 有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搭配流程?


其实所谓的搭配流程,都是自己结合耐受度跟诉求去不断摸索出来的。比如皮肤较为敏感的,就可以适当放低浓度以及频率,将整个护肤的重心落在舒缓减少刺激上;对于而耐受度较好的皮肤,想往上提升浓度时,也要做好相应的保湿舒缓。

如果是对于美白需求较强的,可以像前文所说的加入一些美白产品;抗老需求较强的,则可以将 VA 与一些玻色因、胜肽等成分进行搭配。后续也会争取给大家出一些相关搭配的合集方便参考,这里篇幅有限我就不进一步展开说了。


 

相关文章